February 2005

Monthly Archive

願望與滿足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Uncategorized

潔潔是個可愛的小男孩,圓圓的臉上撲閃著兩隻大眼睛,兩邊的小酒窩似乎永遠顯示著內心的興奮和滿足.今天是他即將上學讀書的前一天,爸爸在醫院門口點燃了[萬字頭]的長鞭,震耳的鞭炮聲表達著全家人喜悅的心聲,“我們的潔潔終於能過上正常的兒童生活了!”在他們掛起的“仁心仁術”匾牌下,潔潔依偎在筆者的懷里,口中喃喃不停地說道:“吳伯伯,謝謝您救了我——。”此情此景,令人感動,周圍許多候診的患者都陪著筆者一起留下了熱淚。

潔潔是在一歲半時(大約1983年)開始接受治療的。當初,孩子的頭擡不起來,嘴角流涎,不會説話,智力遲鈍,西醫診斷為小兒腦性癱瘓症(臺灣稱之為小兒腦性麻痹症)。其病因爲腦細胞壊死或發育不良,依據西醫[腦細胞不可修復]的理論,此病被列爲絕症。孩子的父母曾抱著孩子到過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四處求醫,但都失望而歸。偶然的機會,他們找到筆者訴説孩子的不幸,由於當時筆者只有半天的門診時間,門診量較大,每日限號對外治療,可謂一號難求。孩子的父親余先生只得常年整晚排隊。歷經艱難的五年半之久的治療,終於得到回報,圓了自己的夢,其舔犢情深,令人唏噓。余先生感慨地說,當初,只要聽到哪裏有醫生可以治這種病,無論多遠,他都會抱孩子去,想不到竟在自己家的附近治好了孩子的病,真是幸運。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願望與滿足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Uncategorized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會發現在自己的周圍患有小兒自閉症、小兒多動症、小兒抽動症、小兒腦癱症等小兒腦性疾病的患兒越來越多。由於現代醫學目前暫時還不具備有效的治療手段,患上了這類疾病,對於一個家庭來説無異於天降大災,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很大的壓力,而在精神方面的壓力則更重,家長最為擔心的是孩子長大後不能夠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於小兒腦病,目前流行著許多療法,諸如音樂療法、高壓氧艙療法、微量元素療法、排毒療法等等,可謂五花八門;常常弄得家長疲於奔命,無所適從。但是臨床案例顯示這些療法的效果並不理想,根本無法起到治療作用。目前西醫將重點放在對於腦病患兒所進行的各類輔導訓練上,相對來説這些輔導訓練對於孩子的病情應該有著一定的幫助,但其作用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即對於具備學習能力的一類患兒,這種輔導有著一定的作用;但對於學習能力較差的一類患兒,這種輔導不會產生多大的效果。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在治療過程中深有體會,許多患兒經筆者治療後其輔導訓練的效果變得較爲明顯,有的甚至被當作示範的樣板。事實上,對於患兒進行功能輔導訓練是必需的,筆者也會在治療過程中要求家長進行相關的專題訓練以配合臨床治療。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

自閉症病因初探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自閉症

雖然自閉症病名的確定已經六十多年了,但其真正大範圍地危害人類卻是最近一、二十來年的事,尤其是在生活相對比較富裕的地區,自閉症的發作率變得越來越高。根據目前國際最新統計數據,歐美國家目前發病率為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六,而中國至少有二百萬以上這類患兒。然而時至今日,現代醫學對於自閉症一類的小兒腦性疾病還是無法進行有效地治療,只能試圖依靠功能訓練來提高患兒的各項生理機能;當然,這種訓練是無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的。由於自閉症的病因至今仍然難以確定,許多孩子患上自閉症後似乎很難看到痊愈的希望,因而給家庭帶來無窮的壓力、給社會造成相當大的負擔。隨著出現自閉症患兒的群體不斷擴大,自閉症一類的相關疾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圍繞自閉症的研究有很多,尤其在自閉症的病因方面,學者們依據統計學的相關數據提出許多推測和論點。關於自閉症的病因,有人認爲為體内重金屬含量過多,有人認為是奶製品吃得太多,有人歸咎於基因或者遺傳,甚至有人認爲為接種疫苗所導致等等。這些或許都可以稱作病因,但筆者以爲,自閉症的真正病因應該是患兒的腦細胞在發育階段遇到障礙而不能得到正常的發育,而障礙的本身就是患兒日常生活中不利的綜合因素。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自閉症病因初探

從一例腦癱症患兒臨床治驗談起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自閉症

小兒腦性癱瘓(麻痹)症屬於現代醫學所概定的“絕症”,祗要是家中有了這類患兒,全家就會陷入痛苦的殭夢之中,社會也會因此而多了一份責任和負擔。由於這類疾病的發生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因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西醫理論認爲,對於腦癱症的恐懼在於壞死的腦細胞不可能得到修復,因而該病無法治愈。人體腦細胞非常嬌弱,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内由於缺氧而導致死亡,從而導致小兒腦癱症的發生。腦細胞死亡的因素有很多,如胎兒期病毒感染、難產、圍產期高燒、嬰兒黃疸、疫苗注射後高燒、嬰兒溺水等等。由於壞死腦細胞所屬的中樞、以及損傷的程度不同,患兒會出現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從一例腦癱症患兒臨床治驗談起

從一例腦癱近期醫案談腦癱症

Posted by on 11 Feb 2005 | Tagged as: 自閉症

患兒Christopher生於1995年10月24日。2002年04月15日初診,接受中醫治療。 據家長反映,患兒出生後三週時曾因高燒(101ºF)住院治療。出院後,相繼出現餵食困難、容易激動和受驚嚇、生長發育遲緩、肢體肌力較差、以及語言表達困難等症狀,多位醫師認爲“孩子發育情況會有先後”而未予重視。

初診時,筆者診斷為輕度腦細胞損傷後遺症。孩子身材瘦小,身高僅41吋,體重為37磅,骨齡檢測報告提示:6歲3個月的患兒骨齡僅處於4歲4個月兒童狀態。智力稍遲鈍,説話少而不流暢,吐詞不清晰,說不出完整的句子,其語言能力僅達三歲兒童狀態。患兒雖可行走,但肌力較差,不耐久坐,寫字時手會抖動,畫圖時難以控制走線,大運動能力處於五歲兒童狀態,但不會獨腳跳躍。此外,接觸其身體某些部位時會有明顯的驚厥反應。臨床症狀清楚顯示,患兒智力、語言、以及大運動中樞神經細胞均已受到輕微損傷。


阅读全文请打开以下PDF文件: 從一例腦癱近期醫案談腦癱症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