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中醫 吳侃陽中醫師

借助現代科技幫助的迷思

可以說,從惲鐵樵中醫師所提倡的“中西醫匯通”,到近代的[中西醫結合],其所具備的特色都是強調中醫應該借鑑西醫的學術優勢來促進發展。表面看來,這種借鑑思維具有相當大的實質意義,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出現“中醫西醫化”的傾向;只不過由於中西醫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學術思維障礙,因而其結果必然導致中西醫學術思維的混亂而影響到中醫事業的發展。

借用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存在著兩種做法:其一、堅持中醫的思維理念與學術結構,借用現代科技成果來改進中醫臨床的治療設備以及中藥劑型。其二、放棄中醫的固有學術規律,向西醫靠攏,並將中醫療法融入西醫學術範疇之中而成爲“仿中醫療法”。事實上,這兩種做法同時都在進行,只不過後者所造成的聲勢與影響遠遠大過前者。

我們知道,中醫的針具等器材一直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進,譬如遠古的石針、骨針發展到銀針,而現代的不銹鋼針也已經採用一次性的使用形式。再如火罐的發展也經歷竹罐、陶罐、玻璃罐而演變爲當代的抽氣罐。電針儀的使用簡化了臨床捻針的負擔,雖然有可能影響到傳統捻針手法的傳承,但還是由於能夠增強針刺療效而被許多中醫師所接受。顯然,上述這些器具的演變證實著社會發展對於臨床中醫的影響。

還有,衆所周知,中藥的湯劑比較難以讓人接受,尤其是現代人與非華人群體,中藥的味道常常會讓人們退避三舍。社會的發展催生著中醫藥劑型的發展,於是,所謂的“科學中藥”出現了,這種劑型的出現應該説是相對地提高了人們接受中藥治療的程度。

所謂的“科學中藥”是指人們利用現代科技設備將中藥飲片進行非化學方式的提取,如同湯劑固態化一般。聽説中國大陸有某些中醫人士對於“科學中藥”採取排斥的態度,以爲這種藥物提取劑型背離了中醫藥的使用方式。

筆者以爲這是一種偏見。背離中醫藥傳統使用方式的不是“科學中藥”,是[中西醫結合]過程中所出現的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藥採用注射製劑模式的運用等等,這些做法都違背著中藥臨床的使用規律,傳統中醫業者都應該予以抵制。

但是“科學中藥”並非“有效成分”,它與傳統的湯劑並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在較爲潮濕的地區,這種劑型比較容易潮化而影響到臨床使用。事實上,“科學中藥”雖然在劑型上作出了較大的改變,但其並沒有脫離中藥的臨床使用規範,仍然具備有“四氣”、“五味”等特性,仍然必須遵循中藥的臨床使用規則。

人們常常會懷疑“科學中藥”有效性的問題。應該明白,臨床中藥有效性的問題,應該取決於[藥證相符]的程度。一般來説,如若藥證不符,就是用一籮筐中藥也不會見效;如若藥證相符,哪怕只是一點點中藥也會見到很好的療效。經過筆者十餘年的臨床運用證實,“科學中藥”的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知道,“有效成分”的提取物並不屬於中藥範疇,因爲其已經不具備“四氣”、“五味”的學術特性;而魚腥草注射製劑也不應該屬於中藥範疇,因爲其使用方式已經脫離了中藥的給葯方式。上述表明,“科學中藥”既保持著中藥的特性以及傳統的服用方式,又大大地改變了中藥難以服用的特點,其對於中醫臨床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利用現代科技宣傳傳統中醫學術理念,傳播相關的傳統中醫學術信息,這些都應該被稱作是中醫的“現代化”與“科學化”,但這種傳播與宣傳絕不屬於“中醫西醫化”,中醫的學術結構並沒有由此而受到歪曲與肢解。筆者也在自己的網站中常常發表自己對於中醫學說的膚淺見解,向廣大讀者宣傳著傳統的中醫學術理念。

筆者以爲,上述這類做法纔是屬於中醫業者所應該遵循的正確做法,借用時代科技發展的成果來促進中醫事業的發展,這是中醫業者跟上時代發展所應該走的重要步驟。但其關鍵之處在於,中醫專業在追求現代化時,絕不能將中醫的學術精髓理論給化掉,僅僅只是留下簡單的操作療法;臨床療效也已經顯示,離開了中醫基礎理論指導的“仿中醫療法”是不可能取得預期的臨床療效的。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