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1
Monthly Archive
Monthly Archive
Posted by admin on 12 Oct 2011 | Tagged as: 中醫理論
華夏中醫 吳侃陽中醫師
近來,有幸看到一篇名為“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進展及臨床治療體會”的文章(詳見《加州中醫》2011年6月號,NO:39)。據該刊介紹,作者謝春光醫師為中國成都中醫藥大學内科教授,附屬醫院副院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主任,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中醫藥局中醫内分泌重點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林林總總一大堆頭銜,光環顯赫,令人眩目。
近期謝醫師曾應邀移駕洛杉磯,大力推銷其[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學術理念與經驗,只可惜許多聼過其講座、或看過其文章的人都大失所望,其共同感受均為“不過如此”四個字而已,給人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符”的感覺。
筆者以爲,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謝某關於糖尿病的學術講座與相關文章毫無新意,不但還是沒有見到其能夠降低空腹時血糖指數的有效方劑,就連其[中西醫結合]的學術思維與内涵,也還是在重復50年前[中西醫結合]的老套。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建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中國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瓶頸依然還是沒有得到突破,依然還是沒有研究出能夠有效降低空腹時血糖指數的、值得在臨床推廣的相關中醫藥療法。
本來,像謝某這樣一類的論文比比皆是,不值得一一回應,只是由於該論文的作者身份較爲特殊,因而其所推銷的中醫藥療法治療西醫糖尿病的[中西醫結合]學術錯位理念頗具代表性。同時,由於其頭上的光環多少有點“眩目”,使得少數[中醫頭腦]不甚健全的中醫業者拜倒在其“專家”的虛名之下,甚至有極個別中醫師盲目地將其所混淆的中西醫學術謬論奉為至寶。由此可見,謝某對於中西醫學説錯位理解所散佈出來的流毒不可謂不深,嚴重地干擾著我們洛杉磯中醫業界的傳統學術思維;有鑒於此,筆者不得不提筆稍作回應,藉以捍衛傳統中醫學說的學術尊嚴。
● 糖尿病不屬於中醫消渴病範疇。
謝醫師在文章的開頭就說:“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範疇”。筆者以爲,作爲中國“中醫内分泌專家”身份,謝某當然可以這樣亂寫,因爲[中西醫結合]論的本身就是靠混淆中西醫學術概念才能夠存活下去的,所以他們不會尊重中西醫各自不同的學術規律而如此亂説,這是很顯然的。只不過如若從嚴謹的醫學學術角度來看,這種説法嚴重地違背著中西醫學術規律,其醫學學術概念的錯位十分嚴重,具有很大的不嚴肅性與欺騙性。
我們知道,糖尿病屬於現代醫學學術體系内的一種常見的代謝内分泌疾病,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由於體内胰島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水和電解質代謝的紊亂。其主要特點是慢性高血糖。所以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主要在於空腹時血糖含量的測定數據。
而中醫的消渴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主要特徵的一類病徵,其診斷主要在於觀察患者是否具備“三多一少”(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等病態體徵及其舌脈徵象。一般來説,如若多飲症狀較爲突出者稱為上消,如若多食症狀較爲突出者稱為中消,如若多尿症狀較爲突出者則稱為下消。所以說中醫消渴病的診斷標準是以“三多一少”的臨床病態體徵爲主要依據。
事實上,除了部分Ⅰ型糖尿病患者兼有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等病態體徵之外,Ⅱ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無症狀糖尿病患者,根本就不具備消渴病“三多一少”的病態體徵。由此可見,如若依據中醫關於消渴症的學術定義,這兩類糖尿病患者根本就不可能診斷為中醫的消渴病。很顯然,這兩類糖尿病並非如謝某所言“屬中醫消渴病範疇”。
此外,臨床上許多具備“三多一少”病態體徵患者的空腹時血糖指數並不一定都會超過正常值,也就是說,即使具備消渴病“三多一少”的病態體徵,中醫消渴症的患者也不一定就患有西醫學術概念中的糖尿病。所以從嚴格的學術規律角度來説,糖尿病並不等同於消渴症,更不能說“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範疇”。
事實上,由於臨床診斷標準不同,消渴病與糖尿病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學術概念,並分屬於中醫和西醫兩個不同的學術體系,作爲身份如此“顯赫”的謝春光醫師怎麽可以信口開河地說出“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範疇”這種低學術水準的話來呢?再説,即使有某些糖尿病患者具備中醫消渴病的“三多一少”病症,我們頂多也只能說“部分糖尿病患者具備[三多一少]病態體徵”。謝某這種將中西醫學術概念混淆的説法的確令人失望,可以説是屬於不尊重醫學學術規律的不當行爲。
所以說“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範疇”的説法是不正確的。中醫消渴病與西醫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根本就是兩碼事,不應該隨意將二者混爲一談。
事實上,謝某的這種學術思維與説法都是在遵循中國[中西醫結合]思維最爲流行的病態做法,他們蓄意將中西醫學術概念混淆在一起,以便“創造”出一種現代化的中醫藥療法,藉以達到某種非學術意義的目的。筆者以爲,這些人應該不會不懂得上述“糖尿病並不屬於中醫消渴病範疇”的道理,只是他們知道,如若不奉行這種中西醫學術混淆的把戲,他們所進行的[中西醫結合]也就無法繼續推行下去。
有鑒於此,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對謝某的學術論述提出疑問,以區分其所推出的這些所謂“有效療法”到底是在治療西醫的糖尿病、還是在治療中醫的消渴症;如若無法真正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空腹時的血糖指數,那又何必要冠上可以治療西醫糖尿病的虛假招牌呢?
● 採用中醫藥療法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應何在?
我們知道,發生在四、五十年前的中國[中西醫結合]運動就曾大力推行過使用中醫藥療法治療慢性肝炎、糖尿病等西醫疾病,由於始終無法找到能夠有效地降低西醫臨床相關檢驗數據(包括大三陽數據、空腹時血糖指數等)的有效方劑,這個瓶頸一直持續將近50多年而始終沒有得到突破;事實上,由於中西醫學説之間存在著學術思維概念的不容性,可以說他們永遠也無法取得有效突破。
人們不會忘記,在文化大革命中,就曾經有人宣稱他們已經找到消除“大三陽”的有效方劑,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還是一直沒有見到相關的有效中醫藥療法出現。糖尿病也是這樣,[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學術論文俯拾皆是,隨處可見,但一直到現在,也始終沒有見到能夠有效地降低空腹時血糖指數的“指標方劑”。
我們不妨從謝醫師的論文來看,其在“專方治療糖尿病”篇中羅列出謝、田、程、王、張、熊、李等七氏採用中醫藥療法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其中只有謝、田、程、王、張等五氏歸納出總有效率,其有效率在70.5%-89.7%之間。筆者以爲,由於“基地主任”屬於國家級別,其所引用的上述資訊應該代表著中國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最高學術水平吧?!
不過對於謝某所羅列的上述“總有效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應該屬於學術造假。我們知道,依據[中西醫結合論]的一般規律,其糖尿病臨床療效的自我有效認定包括“顯效”與“有效”兩個部分:其中“顯效”部分是指糖尿病患者的空腹時血糖指數降至正常值,患者的臨床病態體徵得以改善與消失;而“有效”部分則是指患者的空腹時血糖指數並未降至正常值,僅僅只見到糖尿病患者臨床病態體徵的改善或消失。
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並沒有降低至正常值,上述五氏所謂的臨床療效實際上大多數都只是屬於“有效”之列,而可笑的是謝某不敢面對這個臨床現實、卻採用魚目混珠的障眼手法、將其統統收歸到總有效率之中。我們知道,依據西醫關於糖尿病診斷的學術規律,這些患者依然應該還是糖尿病患者;即使其臨床病態體徵完全消失,也只能歸屬於無症狀型糖尿病患者一類;因而可以據此認爲,上述五氏的中醫藥治療對於糖尿病來説也就不存在西醫所認可的臨床療效可言了。
此外在謝醫師的文章中,還提到熊氏與李氏療法“對於血糖、尿糖有明顯降低的作用”,但十分可惜的是,這種“降低”的總有效率卻未予登載出來。這是一件非常耐人尋味的模糊統計結論,由於缺少總有效率,人們無法真實地了解到其關於“明顯降低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是否具備值得在臨床上推廣的學術價值等等。顯然,對於這個問題,局外人當然很難知道到底是出於謝醫師的無意疏忽、還是由於他刻意迴避所導致。
不過筆者以爲,根據謝醫師所敍述的内容來看,應該不會是無意疏忽所導致,因爲其他五氏的統計數據已經精確到了0.1%,謝醫師當然不可能獨薄熊、李兩氏;更何況熊、李兩氏的治療“對於血糖、尿糖有明顯降低的作用”,僅此一點,就足以證實中醫藥療法對於降低血糖指數的治療作用,而這些正是謝醫師等[中西醫結合]論者們所夢寐以求的臨床證據,所以說謝某應該不太可能會疏忽掉這麽重要的内容。
既然如此,筆者也就只能夠認定謝醫師是在刻意地迴避統計數據問題。筆者以爲,依據中醫藥療法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規律,臨床上出現“對於血糖、尿糖有明顯降低的作用”的個別案例時有發生,這是客觀事實,我們從來都不會諱言;只是令人遺憾之處在於,這種案例的統計數據常常只會顯示、採用中醫藥療法治療糖尿病的“降低”個案並不具備真正值得臨床推廣的學術價值。
綜上所述,從該論文中所列舉的臨床案例中可以看出,謝醫師要嘛就是蓄意將血糖指數未達正常值的案例列入“總有效率”之列,要嘛就是隱瞞精確的糖尿病痊愈案例總有效率數據,藉以混淆視聽;可以說,他在關於中醫藥療法能否有效降低血糖指數問題的學術討論之中只是在玩模糊的遊戲而已。
這就是[中西醫結合]論的罩門之所在,不難看出,謝醫師在論文中如若不將無效算作有效的話,如若不予“疏忽”掉熊、李兩氏並不具備臨床推廣價值的、低有效率統計數據的話,謝醫師也就無法逾越嚴謹的醫學學術規律這個關口,其頭上的光環也就必然會隨之黯然失色。
或許是出自於上述因素,謝先生只得在他的論文中對於“五氏”的臨床療效案例採用魚目混珠的欺騙手法,而對於“二氏”的臨床療效案例則“疏忽”掉重要的總有效率内容。很顯然,如若上述“七氏”採用中醫藥療法治療糖尿病真的具備有效降低血糖指數的臨床功效的話,中國的醫療衛生系統早就會大力推廣其降血糖的“有效方劑”、並將其普及至西醫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之中;而且,謝醫師在其學術講演及論文中也就不必如此花費心思遮遮掩掩了。
Continue Reading »
Comments Off on 一個學術概念錯位的論文範例